疼痛科核心技术亮相 顽固性癌痛患者获益
来源:金鑫 发布时间:2023-11-15 15:52:31 浏览次数:3056
  2023年11月8日,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顺利完成1例“鞘内药物输注通道植入术”(俗称“鞘内镇痛泵”),该手术分级属于四级操作,标志着我院疼痛科已开启“第四阶梯疗法”治疗顽固性癌痛。本次手术对象是一位老年女性患者,1年前罹患结肠恶性肿瘤,并接受过外科手术治疗,近期患者继发腹腔与淋巴结肿瘤转移,肿瘤科医生建议进行姑息治疗。在疼痛治疗方面,患者每日定量口服吗啡片剂和外敷芬太尼透皮贴,间歇性皮下注射吗啡,但仍然存在难以忍受的爆发性疼痛。此外,患者逐渐出现阿片类药物耐受现象和全身性不良反应。 
  疼痛科医生金鑫和代国洋前往肿瘤科病房会诊。在综合评估患者原发疾病和疼痛治疗现状后,决定联合半植入式鞘内给药装置(PORT)和体外患者自控镇痛泵(PCA)对该患者实施脊髓鞘内镇痛。疼痛科医生先给患者进行“单次鞘内注射吗啡”用药测试,以确认患者接受鞘内注射吗啡可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同时,初步判断单位剂量吗啡对应的镇痛时长。接下来,疼痛科择期给该患者实施“脊髓鞘内给药装置植入术”,并在术后两天调整鞘内镇痛泵的适宜参数。临出院时,患者对镇痛效果非常满意,同时反映其皮肤瘙痒、恶心和便秘等症状也明显减轻。
  独墅湖医院副院长、麻醉手术科专家杨建平教授表示,经鞘内途径用药可实现“靶向镇痛和节约剂量”的效果。以吗啡为例,按“药物等效剂量”换算法则:静脉给药剂量是口服用药的1/3,硬膜外给药剂量是静脉用药的1/10,蛛网膜下腔(亦称“鞘内”)给药剂量又是硬膜外用药的1/10,因此,经蛛网膜下腔给药剂量仅是口服用药量的1/300。由此可见,鞘内镇痛泵具有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双重优势。
  阿片类药物是治疗癌性疼痛的核心。在治疗癌痛的过程中,大多数科室沿用世界卫生组织1986年所倡议的“癌痛三阶梯疗法”,其本质上属于药物依赖性治疗方法。基于“三阶梯疗法”规范化药物治疗,能缓解将近80%肿瘤患者的癌性疼痛症状。针对慢性顽固性癌痛,我院疼痛科已升级采用“第四阶梯疗法”,其最大特点是设备与技术双轮驱动型治疗方法,真正实现了药物、设备和技术的“三位一体”。
疼痛科团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