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消化内科运用ESD技术成功治愈一例早期胃癌
来源:李梦颖 发布时间:2022-06-28 12:35:00 浏览次数:2920
  胃癌是最常见的五大肿瘤之一,年死亡率约20.87/10万。外科手术是曾经公认的治愈肿瘤的唯一手段。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完整剥除肿瘤,达到治愈早期胃癌的目的。与外科手术相比,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不改变消化道结构,对患者后续生活几乎没有影响。
  近日,徐奶奶因为大便发黑,乏力、贫血到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医生建议她做胃镜检查,后发现胃上有一个1.5*1.5cm的隆起性病灶,结合活检病理结果考虑是早期胃癌。
 
  子女听说是胃癌,非常着急,能否经得住外科手术,对于82岁高龄的徐奶奶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挑战。消化内科蒋彩凤副主任和普外科卢杏生主任医师仔细查阅患者的胃镜和腹部增强CT,认为患者可以采取微创的方法来切除肿瘤。为求精确,蒋主任先给病人做了超声胃镜进一步评估病灶的浸润深度,好在病灶大部分比较表浅,只有局部累及黏膜下层,符合ESD内镜治疗的指征。
  以蒋彩凤主任带队的独墅湖内镜治疗团队充分评估了患者的病情,排除心肺禁忌后很快给徐奶奶安排了手术,通过胃镜进入患者胃内,找到病灶并标记,使用特殊的电刀将病灶完整切除,再用夹子封闭创面。术后病理显示:肠型腺瘤伴中-重异型增生,水平切缘和基底切缘阴性。提示病灶已被完整切除。
  术后2天,徐奶奶已经可以进食,不到一周就出院恢复正常生活了。徐奶奶表示非常感谢住院期间医生和护士对她的悉心照顾,现在感觉恢复良好,胃口倍儿棒,腿脚也有劲儿了。
 
  小科普: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技术, 该治疗方式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可完整地切除病变,达到根治消化道肿瘤的效果。
  哪些病人适合做ESD?
  1、早期消化道癌症:根据医生经验结合染色内镜、放大内镜和超声内镜等其他检查方法,确定肿瘤局限在粘膜层和没有淋巴转移的黏膜下层,胃镜下ESD切除肿瘤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2、消化道巨大平坦息肉:小于2厘米的息肉一般采用EMR方法切除,超过2厘米的息肉,尤其是平坦息肉推荐ESD治疗,一次完整地切除病变。
  3、消化道粘膜下肿瘤:超声内镜检查发现的脂肪瘤、间质瘤和类癌等,如来源于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通过ESD可以完整剥离病变;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肿瘤, ESD手术也可以实现根治切除,如果有的病灶较大,需要腹腔镜配合治疗(双镜治疗)。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安全性如何?
  与其他内镜下治疗一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也有一定的风险;主要并发症为出血、穿孔,发生率约5%-8%。对于术中出血,可在内镜下电凝或使用钛夹等方法控制,术前、术后应用止血药可有效预防术中及术后出血的发生;并发穿孔的几率极低,一般1-2%,小的穿孔术中及时发现,可通过钛夹缝合、术后胃肠减压、禁食、防治感染等综合方法治愈,一般不需要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