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首例OCT指导下的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术在我院顺利完成
来源:蒋雨枫 发布时间:2021-04-28 19:02:00 浏览次数:1786


近日,苏州市独墅湖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心血管内科冠脉介入团队在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周亚峰教授的带领下,顺利完成了苏州市OCT指导下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又称生物可降解支架,NeoVas支架)植入术,这标志着我院冠心病介入治疗率先迈入了精准化、先进化的时代。

患者为中年男性,冠脉造影提示LAD近段重度狭窄,建议植入支架。患者及其家属既想介入治疗,又不希望在体内遗留金属异物。周亚峰副院长根据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并结合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建议植入可吸收支架。

此次手术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指导支架的精准植入,其优点为可识别既往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易漏诊的支架贴壁不良和夹层。OCT不仅可以观察支架植入后在血管内膨胀和贴壁的情况,还能及时评价该支架小梁的分布情况以及小梁对血管壁的径向支撑力等。

手术开始后,为了更精准判断冠脉病变情况,确保可吸收支架贴壁良好,周亚峰副院长、张强主任对患者进行了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经过预扩球囊的充分扩张后,植入3×24mm的生物可吸收支架。手术后经过OCT再次检查确认,支架膨胀及贴壁良好,支架边缘未见夹层,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据了解,生物可吸收支架(NeoVas支架)的基体和药物载体涂层均由聚乳酸材料制成,这种支架植入人体后将历经血运重建、血管修复、支架降解吸收三个阶段,在体内对血管壁进行9~12个月的支撑后,就完成了使命。也就是说,心脏支架是不必永久存留于人体内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在完成这个支撑期后会逐渐降解,3年左右可以被人体完全吸收,血管恢复正常的舒缩功能。其优点如下:(1)避免金属支架长期在冠状动脉内存留,影响冠状动脉外科搭桥的实施;(2)支架被吸收后可恢复血管正常舒缩性,有利于血管的正性重构;(3)可在同一病变处多次介入干预,不会产生支架重叠带来的问题;(4)消除了过多支架置入导致的冠状动脉“金属化”。生物可吸收支架为冠心病患者今后复发的再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空间,可以再次植入支架或进行冠状动脉外科搭桥,年轻患者将更为受益;(5)由于生物降解支架不含金属材料,不影响患者进行CT、MRI等检查。

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产生,标志着支架治疗进入了“无植入”的时代。植入体内1~3年左右被人体“自我消化”,基本恢复病变血管的弹性舒缩功能,与传统的支架不同,患者体内最终不遗留任何成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得到完全恢复,实现从“血管再通”到“血管再造”的蜕变。

苏州市独墅湖医院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临床转化中心,借助自贸区区域优势先行先试,开展创新技术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我院心血管内科作为特色专科,自医院启用以来,已经顺利完成的苏州市第一例OCT引导下冠脉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术,以及今年1月份完成的江苏省首例抗核磁心脏除颤仪植入,均标志着我院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在苏州市已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今后我院心内科将不断引入各类新技术,推广普及,努力为患者提供最理想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