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国内呼吸介入领域顶尖专家、苏大附四院特聘(柔性)专家周红梅教授来院开展临床工作。她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我院一例44岁重症脓胸患者破解胸膜腔危局。周教授的加入助力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胸膜疾病诊疗领域获得重要的技术支持,让苏城百姓在家门口即可获得国家级专家的顶尖诊疗服务。
患者案例:复杂病情下的精准治疗
患者张某某,因反复发热、右侧胸痛2天急诊入院。入院前两周患者已反复出现高热,体温波动明显,并伴有右侧胸腔积液。外院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尽管本院予胸腔闭式引流和强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但患者病情未见好转,发热症状持续,伴随肝功能损害和严重低蛋白血症。入院检查结果显示,降钙素原:7.07 ng/ml(显著升高)、超敏CRP:224.97 mg/l(重度炎症反应)、白蛋白:28.2 g/L(严重低白蛋白血症)、前白蛋白:44 mg/L(营养状态差)。
患者病情复杂,单靠传统治疗难以有效控制。我院呼吸科蒋军红主任在详细评估病情后,决定通过胸腔镜手术进行精准干预,术前不仅制定了多套周密应急预案,更备齐了内科胸腔镜(含硬镜与软镜),以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为手术安全精准开展筑牢根基。
随后,蒋军红主任和周红梅教授带领团队实施胸腔镜检查及治疗。术中发现脏层胸膜、壁层胸膜大量脓苔、纤维素和黏连带附着,局部有少量草绿色胸水。右胸腔内见大量的脓苔与纤维粘连带、分隔、包裹、血性积液和坏死组织,壁层胸膜见白色结节样新生物。
通过分次冷冻冻取技术,交替进行“冷冻-松解-清除”操作,逐步清除脓苔、坏死肉芽组织及剥离黏连带。采用1.9mm的冷冻探头多次反复清理脏层胸膜大量的粘连带、纤维素样组织及脓苔。使用0.9%生理盐水300ml反复冲洗胸腔,反复确认无活动性出血,肺复张良好。术后患者胸腔内脓苔显著减少,肺活动度恢复良好,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整个手术过程为1.5小时。
深度合作:助力医院学科发展
此次手术的顺利进行,是周红梅教授与苏大附四院深度合作的开端。周红梅教授在行业内广受认可,她身兼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胸膜疾病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科胸腔镜医师培训中心主任、亚太地区介入呼吸病学联盟委员等。周教授牵头参与制定多项国家级诊疗共识,例如《恶性胸腔积液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内科胸腔镜下光动力治疗胸膜肿瘤的专家共识》等,是名副其实的“行业标准制定者”。作为苏大附四院特聘(柔性)专家,周红梅教授的到来,是医院“人才强院”战略的重要一环。
未来三年,周教授将围绕以下核心领域,帮助推动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胸膜疾病诊治水平持续提升:
1.疑难病专病门诊
每周日开设胸腔积液专病门诊,精准诊治复杂胸腔积液病例。周教授丰富的临床经验,将让更多患者受益于个性化和精准化的诊疗服务。
2.高难度手术指导
每月亲自指导复杂胸腔镜手术,手把手培训团队成员。通过案例教学和现场指导,帮助团队掌握国际前沿技术,提升整体诊疗水平。
3.科研与技术创新
每年牵头开展1-2项新技术研究,重点聚焦胸膜疾病诊疗优化,攻克技术难题;同时推动团队申报省部级科研项目,打造区域领先的科研创新平台。
未来可期:打造区域胸膜疾病诊疗高地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蒋军红主任表示,苏州作为人口密集的城市,胸膜疾病患者数量庞大,但在诊疗技术和规范化治疗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为实现这一目标,蒋军红主任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1.技术传承与团队建设
周教授的加入,将推动科室在肺脏介入技术上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突破,推行规范化培训,提升团队整体能力。
2.同质化诊疗服务
依托周红梅教授引入的规范化操作技术与精准诊疗体系,通过制定统一的胸膜疾病诊疗路径与操作标准,让更多患者在我院就能享受到与国内顶尖呼吸介入中心同质的高质量治疗,在家门口即可获得精准有效的诊疗方案。
3.多学科协作
整合影像科、病理科、胸心外科等资源,实现诊疗效益最大化。
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省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目前拥有固定床位43张(含重症监护床位6张),具有独立的呼吸内镜中心、肺功能室、睡眠多导监测室。目前拥有主任医师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科室团队人员目前熟练掌握的呼吸内镜核心技术包括:EBUS-TBNA、气道激光治疗术、氩气刀治疗术、冷冻治疗术、球囊扩张术、金属/硅酮气道支架置入术、硬质气管镜术、导航支气管镜术、经皮肺穿刺术、内科胸腔镜术等,并掌握了经皮放射性粒子治疗、经皮肿瘤消融治疗、经支气管镜纵膈淋巴结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等技术。科室人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项目、江苏省科教兴卫青年医学重点人才项目、苏州市科技局项目等多项,科研经费总额超过700万元;发表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40余篇(含1区/2区论文10篇);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三等奖、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一等奖及二等奖、江苏省医学科技三等奖、苏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多项。